首页 / 学院总览
概况
学术委员会是学院设立的学术评议与审核机构,主要审议本单位科学研究远景规划和计划草案,对较大型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并推动与促进学院内及向国内外实施的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和审议重大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委员会成员顺序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列)
成员
李德纮
李德纮,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支持专家,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学院院长,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新加坡工程院执行委员会委员、交通学部主任。于2021年加入浙江大学之前,李院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暨环境工程学系终身长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务委员。他于2002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评选为年度“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TR35”,名列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以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根据谷歌学术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李德纮院士在海事运输领域排名第一,港口物流、公共交通、城市出行等领域排名第三,交通政策领域排名第五。李院士的研究集中于智慧港航物流系统,海事运输系统,城市出行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交通规划与政策等。在大型集装箱港物流作业、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高通达自主交通系统、高信度交通仿真等领域做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贡献。作为全职在华工作的外国院士,李德纮院士在2019年10月于北京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研究方向:
港口物流,海事运输,城市出行,公共交通,交通政策
金建铭
他于1989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于1993年加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并任教至今。他是UIUC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的 Y. T. Lo 首席教授,是电磁实验室和计算电磁中心主任。他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撰写书籍章节22章。他还著有专著《电磁学中的有限元方法》(Wiley,1993年第1版,2002年第2版和2014年第3版),《磁共振成像中的电磁分析和设计》(CRC,1998年),《电磁场的理论和计算》 (Wiley,2010年第1版和2015年第2版),并合著了《特殊函数的计算》(Wiley,1996年),《计算电磁学中的快速高效算法》(Artech,2001年)以及《天线和阵列的有限元分析》(Wiley, 2008年)等专著。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电磁学,多物理场建模,散射和天线分析,电磁兼容性,高频电路建模和分析,生物电磁学以及磁共振成像等。他曾在2002年获选ISI最高被引者之一,他是IEEE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士、电磁科学院和应用计算电磁学协会(ACES)会士。
陈红
陈红,女,博士、教授/博导。 1993开始任教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系;1997-1998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访问学者;2011.1-2011.4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UIUC)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学者。近年来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将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结合应用于废物资源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及新型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计划”;浙江省“五水共治”技术专家。主讲本科生课程两门,曾多次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新生之友,获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新生之友”称号。获“2017年浙江大学优质教学二等奖”。
丁一
丁一,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特聘专家,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得者。致力于智能电网设计与优化运行、可再生能源规划与运行、复杂工程系统风险分析、需求侧管理和电力市场等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出版著作6本,含电网温控负荷调控领域首部国际专著。在诸如《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IEEE Trans. on Reliability》等知名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Top)6篇。论文近5年SCI被引1320次;h-指数和i-10指数分别为33和99,11篇论文进入被引用次数前5%,25篇论文进入被引用次数前10%。一篇论文获得《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最受关注论文TOP20,2020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引用最高论文TOP10。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段元锋
段元锋,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7项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120篇(含SCI 40余篇、EI 20余篇);出版专著《向量式结构力学》1部;授权中、美、日、韩等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软著1项。主要研究领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向量式力学与结构动力灾变模拟。成果应用于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主体育场、福建泉州湾大桥等近百项工程。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授本科生课程《创造性设计》、《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以及研究生课程《向量式结构与固体力学》、《大跨缆索结构桥》等。已指导博士生12人、硕士生16人。
马皓
马皓教授是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副院长。他分别于1991年、1994年、1997年从浙江大学获得电气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浙江省科协第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2013-2017)。IEEE工业电子学会执委会委员(2014-2015)。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直流电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电源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著1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本科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省、市、企业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电力电子先进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理论和方法、新型高效功率变换拓扑与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系统网络控制技术、逆变器无线并联技术、电能非接触传输技术、电动汽车中电力电子技术等。
史治国
史治国,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浙江省协同感知与自主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就读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获工学学士、博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宽带通信研究组(BBCR)进行合作访问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潜心教学,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2021年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获浙江大学永平教学贡献奖,2017年获浙江大学唐立新名师奖,2016年获浙江大学优质教学一等奖。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及定位应用,物联网。
孙凌云
孙凌云,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人工智能、电子与信息)。
王宏伟
王宏伟博士,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浙江省特聘专家。担任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总会副秘书长、电子信息分会副会长,英国高等教育院Fellow以及IEEE等多个学术组织资深会员/委员,担任国际期刊IET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副主编、Journal of 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编委以及IEEE CSCWD、IEEE ICEBE等多个高水平国际会议分论坛主席。曾为国际会议做主旨报告两次,获得四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加入浙江大学前,王教授在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工学院任职永久职位副教授并独立领导研究团队。他分别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其研究兴趣是人工智能(AI)与基于知识的系统(KBS)应用于复杂系统设计、分析、制造和维护,近年来主要聚焦工业知识图谱构建、基于知识的决策与推理、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多模态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EPSRC等中英大型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工业系统软件的研发,涉及能源、汽车、航天等多个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目前和中国航天、中国核电、吉利等大型企业建立项目合作,曾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奖”等重要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IEEE Trans. on Services Computing、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 on SMC: Systems、Energy、Neurocomputing、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等一区、二区期刊以及CCF A类会议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本,申请发明专利12项。

研究方向:工业知识图谱,智能推理与决策,多模态学习,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
王伟烈
王伟烈博士是ZJUI副教授。王教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机械工程专业,并获得工程学士学位。他于2004年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于2015年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师从卡内基梅隆大学Jonathan Malen教授和 Alan McGaughey教授。本科时期他发明了一种用于药物研发实验的执行实验机器人,并获得了2002年的IES金质奖章和李光耀金质奖章。硕士期间,他加入了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并在生物系统和微流体领域工作。在那里他同时使用实验和模拟技术,研究了重点为有机与无机纳米结构材料的纳米级热转移。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他获得了数项学院及部门的相关奖项,包括斯泰纳布伦纳、诺斯罗-格鲁曼公司和布什内尔研究生奖学金。在加入ZJUI之前,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联合博士后研究员,正与其他化学家合作研究新型混合材料。
研究领域:纳米尺度传热、生物微机电系统、能源。
Yan XIAO (肖岩)
肖教授1989年从日本九州大学拿到了他的结构工程博士学位。他曾任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2011年至2015年5月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1994年至2011年,他在美国南加州大学Astani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任教,现为正教授(终身教职)。肖岩教授的研究包括工程结构的抗震与抗爆设计、加固;高性能材料及纤维增强塑料(FRP)的结构应用;结构实验方法;新型钢、木、竹组合结构和现代竹结构的开发与应用等。他发表过四百余技术出版物,包括九十多篇期刊论文。许多论文都是在相关领域有开创性,且获得了世界各地学者的高引用。除了他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建树外,他也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包括曾在南加州大学任实验室委员会主席,曾任加州大学地震工程研究董事会成员等。在他的管理下,南加州大学的结构测试能力大大提高。
赵朋
赵朋,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一直从事聚合物高性能成形技术及装备领域的研究工作,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高端聚合物产品的成形制造需求,将机械、材料、声/磁学有机交叉与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前沿研究方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参编外文专著2部、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本科生教材2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研究成果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3)、202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1)等。

回到顶部